恒大集团正式退市,市值从巅峰时期的4000亿港元跌至21亿港元,股票价值几乎归零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恒大危机的最后爆发,也引发了市场对债权人能否收回资金的担心。恒大负债高达3500亿港元,但清盘人仅收回20亿港元资产,这意味着债权人可以追回的资金比率极低。更让人担心的是,许家印家族通过分红、离岸公司转移了478亿元资产,其中235亿元流向国外,还设立了23亿USD家族信托避免风险。这类操作致使债权人的追偿困难程度进一步加强。
恒大退市事件并不是孤例,它折射出整个房产行业高杠杆扩张模式的风险。近年来,碧桂园等多家房企同样陷入债务危机,暴露出行业常见存在的资金链脆弱问题。房企高杠杆运作的本质是通过很多举债迅速扩张规模,但这种模式在市场下行时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。一旦销售回款不及预期或筹资途径收紧,房企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,最后致使暴雷。
恒大暴雷的影响远不止于资本市场。据统计,恒大危机致使30万套房地产未出货、300亿元投资理财未兑付,很多中小微型企业受牵连。这类未出货的房地产涉及数十万购房者,他们不只面临财产损失,还可能遭遇居住困境。未兑付的理财项目则让海量投资者血本无归,其中不乏普通家庭的全部积蓄。除此之外,与恒大合作的中小微型企业因没办法收回款项而陷入经营困境,甚至破产,进一步放大了危机的社会干扰。
防范房企高杠杆风险需要多方一同努力。从监管层面看,应加大对房企负债率的管控,严格实行"三道红线"政策,预防过度举债。同时,要健全预售资金监管规范,确保购房者资金安全。对于金融机构而言,需审慎评估房企信贷风险,防止盲目放贷。投资者和购房者则应提升风险意识,防止将资金过度集中于高负债房企。
面对恒大退市后的债权追偿问题,债权人需要做好心理筹备。从当前情况看,可以追回的资金比率可能极低。恒大资产处置面临很多困难,包含资产水平参差不齐、市场环境不佳等。除此之外,许家印家族的资产转移行为也增加了追偿的复杂性。债权人可以通过法律渠道追讨,但跨国追偿的本钱高、周期长,成效很难保证。对于普通购房者和理财者来讲,追回损失的期望愈加渺茫。
恒大事件给整个房产行业敲响了警钟。将来房企应转向稳健经营管理模式,减少对高杠杆的依靠,重视现金流管理。行业转型虽然痛苦,但这是可持续进步的必然趋势。对于债权人来讲,恒大退市可能意味着重大损失,但这一事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深思和改革的机会。只有打造愈加健康、透明的房产金融体系,才能防止类似危机第三发生。